找到相关内容1102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谈《十二因缘》

    等烦恼妄惑。   二, 行。行即是造作。乃过去世所造一切善或恶身口   意三业。体即是第六意识相应思心所。行本具善,恶,三性。由于不感果报,此处所说的行,唯指能招感善恶果报的行。约三道,属业道...  意三业。体即是第六意识相应思心所。行本具善,恶,三性。由于不感果报,此处所说的行,唯指能招感善恶果报的行。约三道,属业道所摄。即能依烦恼而引发善恶之业。   三,识。即是最初初投胎之识,此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1056779.html
  • 试参临济祖师“开示偈”

    不住境上,且了了觉觉,莫堕中。“急须磨”指持之以恒地习定修慧,磨、用交参递进,练就“八风”不动的定力,定慧等持,则般若智慧无坚不摧,终将断除迷沦生死的临时粘缠的,轮回六道的业识之流。总之,临济祖师...真照无边说似他”  “真照无边”喻吾人佛性的功能相状,真照无边,实相无相,处处踪迹,可是并非顽空,涵无穷妙有。“说似他”和前句临流相互衬托呼应。吾人佛性一旦被贪嗔痴等无明烦恼粘缠染污,则羁绊为沉沦于...

    宋世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41656920.html
  • 淫欲不是生死根本——《“生死根本”解惑》──一封印公导师的手谕

    生天、堕地狱,也不会因此而流转生死(不感报应)。烦恼有二类:一是恶(不善)的,一是(不可说是善是恶的。的虽然微细,到底是不清净的,所以名为有覆。本能的自我爱,也属于此。引起淫欲的欲爱,与嗔、...”的恶业。如烦恼依本能而起,率性而动,所摄。  所以在世间法中,饮食男女是正常的,否则人类都要下地狱了。众生以自我(我是“主宰”义)为中心。欲界人类的欲爱──爱著、占有的“物欲”非常强,贪心炽盛。...

    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10859767.html
  • 因与果

    每一业,都有善、恶、(不善不恶)三种性质。一个人无时不在造业,造业就是在种因,你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。从“因位”上看,业为因,从“果位”上看,报为果。报又分三种:一现报、二生报、三后报。东晋慧远大师...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。  唯物主义认为,现象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的,普遍的性质,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,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,即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。在客观世界中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0662361.html
  • 直指心性

    立足之地,假如一个人没有审查心念,那时便有坚固的心念显现;但是假如他检查心念,结果会一无所有。这就叫做现空不二。心之空性不是“无物”,不是在的愚钝里,它本来自发拥有本然知觉之明性力用,这就是所谓的“明觉...盈亏,而如同太阳中心散发的不变之光。  无论乌云聚合,自性之天空却污染,无论乌云消散,自性之天空却改善。这天空亏损和增益,它改变。这正如心性:念自来而损害,念消融而改善。心性乃空,显现为明...

    顶果亲哲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0563424.html
  • 缁门警训应牢记

    扶持全在我儿孙,不料儿孙先作弊。  纷纷走北向奔南,昧却正因营杂事。满目风埃满面尘,业识茫茫本据。  纵饶挂搭在僧堂,直待版鸣归被位。聚头寮舍鼓是非,收足蒲团便瞌睡。  痴云叆叇性天昏,石火交煎心鼎沸。暂时寂寂滞轻安,一向冥冥堕。  百丈清规不肯行,外道经书勤讲义。因果分明当等闲,罪福昭然浑不惧。  或迁一榻一间房,放逸总由身口意。  头上瓦,脚下砖,身上衣,口中味。一一皆出信心檀越人家施。...

    明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2069817.html
  • 圣严法师:什么叫做顿与渐

    终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。   禅宗以为在参究用功到了得力之时,虽不能即刻进入初地菩萨的圣位,但在顿悟的当时,能使第六第七识的功用暂时停伏,不落昏沉、散乱、的状态,唯是明明了了的现量(本来如此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禅宗|圣严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7453892033.html
  • 解脱生死之意义

    心境。第四、,心境呆若木鸡,没有智慧,无法作主。有以上这四种心念都属于众生心,不是圣心,与无为法不相应。没有漏除这四种习气,即无法了生死。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一如,  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、明明白白,  晚上也是如此,这就是功夫到家了。   一般人的心有几种习气:第一、妄想心、攀缘心。第二、昏沉、瞌睡。第三、无聊。第四、。   有两种境界,第一种...

    惟觉老和尚

    |解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1444183546.html
  • 玄奘唯识学佛性思想探析

    ,虽然它的“用’’会随着修行的进度有变化,直到最后“转识成智”,成为“无垢识”,但它本身则是的。《成唯识论》云:  法有四种,谓善、不善、有覆。阿赖耶识何法摄耶?  此识唯是,异熟性故。异熟若是善、染污者,流转还灭,应不得成。又此识是善、染依故,若善、染者,互相违故,应不与二俱作所依。又此识是所熏性故,若善,染者,如极香臭,应不受熏:熏习故,染净因果,俱不成立。故此...

    王宏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1861676.html
  • 简析四圣谛的生死观

    》的佛经流传于世间,在这部佛经中,佛陀以给中箭之人疗伤为喻,批评了世人对于“十四”进行追问与思考的态度,认为人们致力于“十四”的争论,于生死的解脱而言是了益处的,并且人们很可能还没有弄明白“十四”的问题,而生命已经到了尽头。因此,佛陀的主张是人们不应该在弄明白“十四”之中消耗精力,应该把精力致力于佛法的精进与修行之中,以此寻求生死的解脱之道:   世有常者,有生有老,有病有死,...

    李万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13588936.html